第六十六章 宴会-《宋鼎》
第(3/3)页
俞氏身为大宋淮河水师都指挥使的女儿,当年想必是个娇生惯养、众星捧月的深闺女子,可能也会偶尔畅想自己未来会嫁个什么样的夫婿,是哪家公子。谁知随着蒙古南侵、父亲战死,生活中的依靠猝然崩塌,而后又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进入东宫,嫁给一个脑子不灵光、又无比好色的丈夫。
在外人看来,她进入东宫服侍太子,将来太子即位,封妃封嫔,衣着光鲜亮丽、出入侍仆云从,好不让人羡慕。可实际上的她,在外无依无靠,在内又因为弱智丈夫口中莫名其妙的“气”而不受待见,偏偏在昨晚又遇上那么桩事儿……真是个中滋味,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若是真的能将昨晚的事情忘记,也许对她而言,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贾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感慨上,作为近期临安府中的焦点人物,城中的官员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寒暄、敬酒,他忙于往来照应,不可开交。早就相熟的、这几天刚认识的、现在想来认识他的,但凡今日能进得宫门来的,都是功臣勋贵、宗室翘楚、朝中大员,哪一个也不能轻易得罪。
而最要用心答对的莫过于皇帝。宋理宗赵昀与上次在贾似道的班师庆功宴上对贾旭只是简单的客套、几句寒暄不同,此次对其大加赞赏,尤其是着重表扬了贾旭在昌化军的治政。直言虎父无犬子。
赵昀知道的当然不会是真实情况,贾旭在廖莹中的配合下将整个昌化军经营成一个只许进不许出的铁桶,就是因为他在昌化军的许多治政手段,在当世人看来不一定惊世骇俗,但一定离经叛道,故而不敢让皇帝知道真实情况。赵昀能看到的,都是贾旭、廖莹中、贾似道层层炮制的、专供给他自己看的虚假汇报。
当然,也不会事事皆假,有些事情还是可以说的。比如对黎民的慑服、岛上请设羁縻州,比如占城国意欲遣使朝贡。
没有皇帝不喜欢开疆拓土、万国来朝,宋理宗年轻时也有过联蒙灭金、端平入洛之类的尝试,只是伤亡惨重、一地鸡毛。赵昀也是在此之后志气尽丧,转而厌倦朝政、寄情于声色犬马。
而后蒙古对大宋的压力越来越强大,迫得他近乎喘不过气来,近些年来,大宋左支右绌、风雨飘摇,好像就没什么好事儿。所以他才会对贾似道击退忽必烈的功劳极度赞赏,也同样对琼州岛上黎民望服王化、海外占城国意欲朝贡这样的事情格外的欣喜,好像大宋真的就此时来运转,要止住颓势、转而走上中兴之路了。
而在赵昀的眼中,贾氏父子自然是居功至伟。他当场拍板在岛上设立德旺州,拟封王仲文为世袭刺史、待其进京朝贡后即颁诏册封,同时允了占城国遣使入贡。他还要对贾旭加官进爵,然而贾旭固辞不受、贾似道也在一旁相劝,说贾旭年纪尚小,还是要在地方多多历练,不能因为小有成绩就过于拔高。最终赵昀在群臣对贾氏父子一片高风亮节的赞赏声中,允其所请,不再为贾旭升官,不过御口亲承待贾旭大婚之时,要送一份大大的贺礼。
皇帝对贾旭的赏识让他进一步地成为宴会中的焦点,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亦是早早有了醉意。不过今日的他深刻吸取了昨日的教训,当发现自己神志稍有些模糊,便绝不再饮酒,不过倒也没人怪他。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无权无势,别人敬酒你不喝,他们会斥你不识抬举,你可能就会错过一段有用的人际关系,甚至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而若似贾旭今日这般风头正盛,人们却都愿意主动去理解他,然后反赞他年纪轻轻就如此自律,真是难怪他会有所作为,今后更应该多多交往啊。
而贾旭,其实单单的就是怕自己又酒后乱性,惹下不可收拾的麻烦而已。毕竟赵昀和赵禥这叔侄俩爱好都差不多,今日皇宫之中美女较昨日东宫之中又要多得多,而且除了嫔妃、宫女外,还有大量的城中歌舞伎女在场,这帮狐媚子为了搭个豪客,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只是因为姜盼盼的缘故,贾旭留了心,用眼睛四处寻摸了一遍,却怎的没见到唐安安的身影?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