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办公室里的几位全都围在了报纸周围。 入眼皆是广告。 什么搪瓷锅搪瓷杯、菜板铝盆铝饭盒、脸盆架、方手帕,甚至木梳、算盘这些…… 江山瞧得眼都花了:“这么多广告!到底是工商局办的报纸,业务就是好。” 江海早就想说了,不过他疑惑道:“这搪瓷杯不是要工业券才能买到的吗?它也用打广告。” “新款还要,老款不要券都卖不掉,”戴副局长皱着眉说道:“从去年开始,这些厂都在扩大生产……” 随着知识青年的大量返沪,各单位的工人是越来越多。 生产量的一再调整,产品的挤压与日俱增。 本以为向上通报后,会像从前一样得一张嘉奖的奖状回来。 没曾想奖状没拿着,大量生产的产品却与人民的需要倒挂了。 “这些都是工商局免费为他们打的广告,”戴副局摇摇头道:“还一连登了一个星期。” “有效果没?” 问出这话的江海,也已经知道答案了。 不然,戴副局也不会上他们这来了。 “没多大效果,我实在是想不出其它招了,江总编你们家的广告一向灵得很……” 话还没说完,戴副局发现办公室里的人全都看向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他赶紧也看了过去:“这位是?”瞧着有点眼熟。 “戴局长,”江海笑了:“我今天领你来这地,叫广告策划科,这位就是科长江山。” “噢,年轻有为啊!” 江山笑着和局领导握了握手:“领导好。” “江科长……对这些产品你有什么好建议?” 江山也在琢磨:“这些都是积压商品?” “就算不大压货,也是销售困难户。” “这么多商品怎么打广告?”江山可没见过集体打广告的先例。 戴副局一听这话,更着急了:“这些可都是浦江的大集体单位,一但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 他想都不敢往下想。 80年代中期,国家力保国有制企业,大集体单位如多米诺骨牌般一个个倒下。 浦江市的大集体单位同样出现普遍亏损。 后世总结原因时给了四个字: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改革开放初期,正好遇上知青返城大潮。 很多单位为了消化工人数量的日渐壮大,只能以扩大生产为主。 其生产结构远不如一些乡镇企业灵活。 “这些单位里还有很多双职工,” 戴副局可是真急了,这一会倒很有些父母官的样子。 最近,二轻局一直在找他们工商讨论这事。 双方都很重视,当时戴副局还夸下海口:“没有什么产品销量,是一条广告不能解决的。” 结果别说一条广告,工商局旗下的报纸一连给这些产品吆喝了7天。 结果…… 此时的江山也在皱眉:“这么多商品想一块解决的话,除非……” “除非什么?” 他抬头看向了戴副局:“除非得到你们工商的全力支持。” “我们不一直都在支持嘛!”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