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给下一届高考生的一份大礼-《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2/3)页

    同志们的心情都不错,江海也不例外:“老蔡啊,伱的调动手续总算是走完了。”

    打年头成立东方都市报社开始,所有人的调动手续早已经走完。

    可浦江日报社,偏偏就卡着蔡文升的手续不肯落实。

    最后,当人事部的同志报到总编室后,江海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件挂车尾的破事。

    当即一个电话打到了市委宣传部。

    蔡文升同志是从外地调入浦江市的。

    和很多调至大城市的同志一样,当初一门心思只为留在浦江的蔡文升,签下了许多特殊条款。

    其中最“致命”的一条,就是三年内不参与住房分配。

    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天-津与燕京都不足为奇。

    “我也估计到了,”蔡文升苦笑着摇摇头:“关系一直被扣着不撒手,昨天忽然来个电话让我赶紧搬出浦江日报的招待所。”

    办公室里的几位互相看了看,除了表示同情,都没怎么吭声。

    这就是浦江与燕京的事业单位最大的区别。

    在燕京,只要符合标准的事业单位,连续申请个几年,都能获得一块封地,用来建设各单位自己的宿舍楼。

    这种在燕京很普遍的现象,搁浦江就不大常见。

    当然,自己个掏钱的另当别论。

    江海对蔡文升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搬出来正好,咱们报社虽然没有自己的招待所,可也不会少了你的住处。”

    “哪啊?”蔡文升这两天都快愁死了:“您……准备把我安排在哪里?”

    “啧,这还用问,”江海向上面指了指:“咱们报社三楼不是一直空着嘛。”

    “有一间教室被用作值班休息室了。”

    “对,再整理出一间教室给蔡主编。”

    “一间教室……都给我?”蔡主编显然没料到,江海能有这样的安排。

    “60多平方的教室,”江海早就替自己的骨干想得妥妥的:

    “你想隔成两室就两室,想隔成三室就三室,总之老蔡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真的可以这样?”

    “哎呀老蔡,以后你可是咱们报社上下班最方便的人了。”

    “可不,”荣斌拍了拍蔡文升的胳膊:“三楼阳光最好,可以把嫂子接过来了。”

    “只是单位暂时借住的,”蔡文升赶紧打哈哈:“哪比得了你们,能分到房子谁还愿意住单位啊!”

    这是他迄今为止听过最好的消息。

    比起浦江日报招待所的小单间,东方都市报三楼的整间教室,就等于是豪华套间了。

    说实话,蔡文升还没住过这么大的房子呢。

    “明天让传达室的鲁师傅找两个工人过来看看,该怎么改造你看着办,”江海同志一向重视人才:

    “费用都从会计室走,等以后你分房了,也可以继续留给有需要的同志嘛。”

    “那是那是,”已经在琢磨该隔几间房的蔡文升,越听越喜:“感谢领导对我们这些困难职工的关心。“

    这多好,水电全免,还能在单位食堂代伙。

    以后,可更要尽心尽力为报社加班加点了。

    “好好干,在座的都一样,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向单位提出来,大家一块商量着解决。”

    江总编的最后一席话,令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拍出了震天响的掌声。

    压中高考题、发行量创新高……还有一位注重经济效益的一把手。

    这样的单位,能不前途无量?

    原本丢了老单位,跟着江海重建新报社后,多少还有些忐忑的骨干们。

    这一会全都干劲十足,少了之前那些狗屁倒灶的事,一个个的反而更能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了。

    夜幕下的东方都市报社,当几位领导的自行车陆陆续续骑出大门时。

    只剩下了最后一间值班编辑室,还亮着灯光。

    江海沿着昏黄的路灯一路前行。

    盛夏的人行道上,时不时就能看见携家带口出门纳凉的老百姓。

    条件好一些的,抬张竹凉床搁在外面。

    更多的人家,干脆就是一张草席沿街一铺,三两个扑了一头痱子粉的孩子,嘻嘻哈哈跑个没完。

    家长们一边打着蒲扇,一边骂着澡全白洗了。

    江海忍不住笑了一下,蹬车的腿叨得更快了。

    没费多少功夫,安和街的51号小院里,就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

    “嗯?”江川第一个反应过来:“这个点,大哥怎么回来了?”

    江河没说什么,直接看向门外。

    还真就给小妹说中了。

    “呦,”已经站在门口的江海,好奇的拉了拉新装上的纱门:“不错,这木工的手艺还真不赖。”

    “哥,”有些日子没见到老大的江河,这一会也挺开心的:“才下班?”

    “嗯,一下班就往你这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