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现在的她和后世一样,一直在为更好的保护敦煌壁画奔波劳碌。 是她率先寻求国际化技术保护,也是她提出要限制每日入窟参观的人数。 到最后,还是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所长,阻止了当地政府推行敦煌上市的荒唐计划。 正因此,在年近80时,樊锦诗一路爆冷获得了高达2000万港币的“吕志和奖”。 “吕志和奖”旨在嘉奖一些对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此前,获得此殊荣的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米国前总-统卡特。 没曾想,在去年还只一日两餐的樊锦诗。 晚年时,转手就将全部奖金,捐献给了她为之奋斗60年的敦煌研究所。 “你说得就是她吧,”身旁的张路捣了捣江山。 “嗯,”江山举起相机拍了起来:“就是她,她还是我们浦江人呢。” “原来是老乡?”张路吃惊道:“浦江的女同志也这么能吃苦?” “说得就是,”江山自叹不如:“反正我肯定吃不了这苦。” “咱俩都别谦虚了,”张路也一样:“你瞧瞧我的嘴。” “怎么了?”江山瞧了一眼:“这才来多久,都开始起皮了。” “太干了,”张路咽了口唾沫:“就这沙漠地带也能发大水,还真是见鬼了。” “很久之前的敦煌郡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地下水丰富,地上河平缓,” 樊锦诗仿佛听见了张路的话,江山看着张路呵呵直笑。 “敦煌石窟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莫高窟,它是敦煌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窟群。 共有492个洞窟,其中30多个开辟成了寺庙。” 江山抬头上看,洞窟中的佛身还有残留的金箔,星星点点的依然闪烁着光亮。 “应该早点来看看的,”沈从文抬头看着穹顶:“比想象中的还要玄妙。” “这些数字就是壁画的编号?”邵伯林的目光落在了墙壁的角落。 “这是之前张大千修复洞窟时留下的记号,”常所长走了过来:“不过我们现在用的仍是这套编码。” 另一位专家好奇道:“我听说他在敦煌毁坏了不少壁画。” “也不能说是毁坏,”常所长笑着道: “张大千先是剥掉了第一层西夏壁画,然后是第二层的晚唐壁画,最后才露出了他觉得最完美的盛唐壁画。” “孰是孰非,交给后人去评说吧!”沈从文说了句公道话:“你说得那副盛唐的壁画在哪里?” 他这会只对画感兴趣! “我领大家过去看看,”常书鸿向前一指:“的确非常华丽。” 窟檐处的风铃飘飘,摇曳中发出了美妙的铃音。 按照计划,专家组将在敦煌参观学习三天。 第一天的老干部们,表现的都很亢奋。 一个接着一个洞的钻,歇都不带歇一会的。 到了临走时,倒纷纷表示吃不消了。 主要大夏天里的敦煌,的确很熬人。 于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赶紧安排他们进所休息片刻。 “樊同志,不介意我们进来坐一会吧。” 直到这会,好不容易逮着空的江山,才和张路返回车上取出了大包小包。 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土窖。 站在里面的樊锦诗,刚坐下又站起了身,笑着问道:“你们有什么需要吗?” 樊锦诗一眼就认出了两位,毕竟团队里最年轻的就属他俩。 “樊同志,我们是你的老乡。”张路赶紧套近乎。 “老乡?” 江山低头看了眼抱着樊锦诗大腿的小男孩,笑道:“这是你的小儿子吧?” “你怎么知道的?”樊锦诗更疑乎了。 “我之前见过彭老师,”江山明白,他不这样说得话,樊锦诗是坚决不会收下这些礼物的。 “你也认识老彭?”只稍稍提一下爱人的名字,樊锦诗的眼里已经泛起了泪光。 “忘了介绍我自己了,”江山特自然的说道:“我是浦江报社的记者。” 张路:“我是浦江电视台的记者。” “你们还真是浦江人?” 听到乡音,樊锦诗顿时微笑了起来:“快,快进来坐。” 江山和张路,顺势将手上的东西放在了桌上。 樊锦诗当即阻拦道:“你们这是干什么?”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