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百里千刀一斤漆,”这个时候,江山也加入了科普团队: “他们说得漆,指的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全天然大漆。 此漆粘稠如酱,刷于器物之上,灿若星河、千年不落。 根据制作的工艺,和历朝历代的创新,我国的漆器品种绝不是今日的日-本可比。 可惜啊,老祖宗创下的这片辉煌,如今却记在了别人的功勋录上。” ‘谁说不是呢,”王世襄跟着叹了口气,转念一想:“嘿,小江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啊?” “咱们国家近些年发现的马王堆墓、曾侯乙墓,”江山腰杆子一挺: “哪个没刨出几百件漆器?自打报社接到了宣传博物馆的文件后,我们报社好几位同志都能当半个考古人员使了。有一位叫曾亿的记者,前不久刚从江西的南县回来,据说在那里发现了一座迄今保存最好的明朝藩王墓。” “是嘛?”朱家晋惊了:“这报社还真是神了,我们故博都不知道的事,他们倒先知道了。” 对此早有感触的黄永钰,道:“小江能有如此乱七八糟的知识,离不开他们报社的培养和扶持。” “是是是,”江山连连说是:“的确离不开组织的栽培。” 脑子里,却满是上辈子写过的一篇新媒体文章《一器8000年——漆之源》 在这篇文章里,江山不但细述了“为何一件漆器能抵十件青铜器收藏价值”的原因。 还罗列了许多漆器在国际市场的拍卖价行情。 所以,要说对漆器价值的另一种解读,没人能有江山的目光远大。 “此书不同于常见的文人著书,而是由匠人整理、汇集了历朝历代的漆技工艺,记录成书。 其内各种繁杂晦涩的材料、技法,早已失传多年。 我历经十年的寻访研究,终于完成了《髹饰录》的注释工作。 可惜此书一直未能发表,朱老在临终之前,还在念叨着此事。 预感到时日不多的老人,提前为此书写下了一篇序文。 可惜直到现在,我还是没能将这本《髹饰录解说》送到世人的眼前……” …… 看着众人离开的背影,独自坐在套房客厅里的江山,不声不响的在桌上的广告策划书里加上了几句。 到了第二天,这份火柴广告的策划书便被许沐春捧在了手里。 随着策划书的不停翻阅,许局脸上的表情跟着也换了好几副。 “小江啊,” 许沐春终究是忍不住了:“这广告别说是拍成片,光看看文字就已经精彩的不行了。” 江山没说话,默默等着对方的后话。 果然,下一秒。 “不过,”许沐春皱着眉道:“这长城、故宫什么的都好办,唯独这月球……该如何解决?” 江山两眼一惊:“嗯?” 许沐春看着手里的稿纸,继续道:“还有,这里面的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你又该如何解决?” “许局,”江山这会也想问:“听您这意思,咱们上故宫拍广告的事……不难办?” “这有什么难的,”许沐春就没觉得这是难事:“去年我们开车在里面绕了好几回,拍个广告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 此时的江山已经没话说了:“如果这都不算什么难事的话,那其它的事您就都不用操心了。” “你都能解决?” “当然,还是离不开您的支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