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1981年,大年初一。 浦江城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里,窗帘紧闭、悄无声息。 书桌上一只摊开的邮包,依然保持着刚打开的模样。 时远时近的炮仗声,丝毫没给床上的那位带来丁点影响。 直到一串电话铃响起的时候,江山才裹着一床被子挪了过去: “喂~” 嘶哑的一声招呼,听的电话的那头明显一愣: “江山?请问是江山吗?” “嗯,我就是江山。” 听这声音,江山感觉有点耳熟,但就是没想起来是谁。 “怎么新年头一天,就这么没精神?” 饶斌忽然感觉到了什么:“听这声音,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呀?” “您难道是……?” 江山有点听出门道来了:“饶部……长?” 我天,大新年的头一天,机械部怎么会给自己打电话? “听出来了?”饶斌在电话里笑道:“新年好呀,江山同志。” 自打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东风车”的广告词出现后,饶斌便对江山看上眼了。 “新年好,饶部,” 确定对面是哪位后,江山立刻开始组织语言: “恭祝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工作顺利、六六大顺……” “行了行了,知道你能写会说,咱们俩就别来这套了。” “哎,我听您的。” “小江呀,你前阵子在旅游局接的任务都忙完了吧?” “早完成了,” 江山心说我连外贸部的矿泉水都干完了: “您今天给我打电话,不会是咱们的东风卡车……又?” “不是东风的事,我手底下又不止一个东风……” 江山有所不知。 别说是大年初一,就连年三十饶斌的班子也没休息过一天。 没办法,改革开放的前两年有多猛,1981年就有多难。 “按说,我不该在这时候给你去电话的,但……” 电话的那头,传来了饶斌点烟的声音:“这样吧,你先听我说一个故事。” “您说,我听着呢。” 身穿全套宝蓝色工农兵的江山,裹着一床棉被窝在了沙发上。 和对面一样,他也点起了一根烟。 “1945年,国共重庆会谈的时候,忽然对外宣布要中断会议。 不为别的,只因为国共两边的领导人,要去为同一个人吊唁……” 听到这,江山手里的烟顿了一下: “这位究竟是谁?居然能让两边的领导同时记挂?” “想知道?” 饶斌笑道:“想知道就听我慢慢跟你说, 1901年,廊坊出现了一位边摇铃铛,边吆喝的英国人。 这人说起来是位传教士,其实就是个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的推销员。 当时那個年代,只见过杂质满含土碱的老百姓。 在见到他手中的那些结晶均匀、色泽如雪的洋碱后,就跟见到了宝贝一样。 于是,英国的洋碱,没费多大劲就在中国打开了市场。 说到碱这个东西,既然它能号称工业之母,就已经能说明它的重要性了。” “那是,”江山点点头:“肥皂、玻璃、印染、纸张……数不清的行业都离不开它。” “所以,国外那种提取成本低廉的索尔维制碱法, 帮着英国佬在咱们国家的各行各业,赚走了大笔黄金白银,” 饶斌继续道:“但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不知足的想涨价就涨价, 不高兴了,想给哪个厂子断货,就给哪个厂子断货。 一旦哪个厂子被卜内门制碱公司停止供货了。 过不了多久,必将面临破产的危机。 最后,只能去找中间人帮忙说和,加价恢复原料供应……” 饶部的一席话,江山怎么听怎么觉得耳熟。 “没办法,谁要咱们自己造不出纯碱呢,” 饶斌叹了口道:“那段时间,纯碱就成了咱们国家近代工业史上,一道拴着脖子的锁链。 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打破洋人的垄断,自主提取纯碱。” “只不过在民生萧条的旧中国,没钱、没人、没技术……根本谈何容易。” “肯定不容易啊,”江山不想也知道:“不然,它也不会被叫作卡脖子技术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