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徽省,四亭村。 忙活完几天的工作后,这当会的江山正领着黄华坐在村长的家里。 “这……要想竹制工艺品走向正规市场,就必须要经过防霉防虫的工序处理……” 被村民们围在屋中央的黄华同志,正拿着一盏竹灯指指点点。 作为一位饱含出口商品合格经验的单位负责人,黄经理正在向农民老大哥们普及商品的出口标准。 这一会坐在周围的村民骨干们,一个记的比一个仔细。 只要一想到自己村的特产,能够走出县大门、市大门……跨省交易、甚至跨国交易。 就浑身都是劲儿。 “大家其实也不用太紧张,” 黄华微笑道:“只要按照我说的方法,操作起来也不会太难的……” …… 第二日,在所有工作都完成后,江山一行又重新踏上了回程。 看着后视镜里不断招手道别的村民、一片缤纷的四亭村。 江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虽然这是我出的主意,但直到今天早上推门出来时,还是会感觉眼前一亮。” “不光是你,” 丁铃铃恋恋不舍的向后吧吧瞧着:“我也有这感觉。” 依然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黄华笑道: “谁不是呢,主要谁都没见过这种款式的村庄,想不多看几眼都不行。” “只可惜咱们的报纸不能放彩色照片,” 蒋壮壮端着相机,远远的又拍了一张: “不然,挑几张搁报纸上一放,保证全国都会轰动。” “这怕什么,” 江山呵笑了一下:“到时候广告一上映,别说是咱们国家,国外都得轰动。” “我们还可以把照片放在广交会上,那儿的老外也不少,” 黄华看了眼江山:“就是不知道许局能不能给你这个展位了。” 此话一出,面包车上的三个人一块看向了江山。 “我想……应该问题不大吧,” 江山估摸了一下:“对了华哥,你参加过几次广交会?” “真要说起来的话,” 黄华这会摆出了一副忆往昔的模样:“那可就早了……” 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 广省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先后举办了三次商品物资展览交流会。 这三场交流会和之后的广交会不同,完全是属于广省自己家的展销会。 结果三场会开完后,外贸部的驻广特派员就瞧出不一样了。 广省的展销会,跟他在其它市看见的展销会完全不同。 开在广—州的展销会,不但有超过一半的土特产都是外销。 从数据上看,也是相当惊人的。 半年多时间连续举办三次的展览会,其中仅两场的出口成交额,就接近了千万美元。 而当时中国全年的出口额也就五六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特派员当即从中看到了在广—州举办大型展览会的必要性。 1956年6月,驻广特派员,迅速向外贸部和广省同时建议——在广—州举办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 此请示一路上报,一路开绿灯。 后经多位领导联合批示决定: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 由华润公司代发的邀请函,为展销会招来了37个国家的近三千位客商。 促成了高达五千多万美元的商品出口。 一大笔外汇堆上来后,外贸部看见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创汇窗口。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 外贸部正式下发了:第一届广交会,将于四月份在广—州举行的通知。 这一次不光是大大小小的商品,连解放牌卡车都开过去了。 为了促成广交会的顺利进行,广—州同年还成立了全国第二家出租车公司。 60多辆伏尔加,刚现世就忙的团团转。 …… “别看我今年才刚到35岁,” 黄华的声音缓慢且清晰:“但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忙活广交会上的工作了。 如今回想起来,还是第一次去的时候最紧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