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第(2/3)页

    或许,洪述祖应该就是大家一直要寻找的元凶,在他得指使下,应桂馨又安排武士英刺杀了宋教仁。也正应了袁世凯所说:“我虽不杀遁初,遁初亦因为我而见杀。”

    如果洪述祖是受袁世凯和赵秉钧所指使,有一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洪述祖在被处死前,都没有说出袁世凯或赵秉钧。那时,这二人已经死去,真要是他们指使的,洪述祖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相反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他有什么必要保守这个机密呢?这是否也是个佐证呢?

    但是,洪述祖在为自己辩解时,一直坚称:他给应桂馨电报中的“毁宋”,只是毁坏宋教仁的名誉,前面电文中关于搜集宋教仁“黑资料”方面的内容可以证明。而除“毁宋”外,好像再没证据证明是洪述祖指使应桂馨杀宋教仁。

    因此也有另一个可能,是应桂馨自己把“毁宋”理解为“杀宋”。或者,应桂馨没把“毁宋”错理解为杀宋,因为“毁宋”的材料搞不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把宋杀掉,比“毁宋”干得更彻底,得的赏钱不就更多吗?这样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不能排除的。因此,杀宋教仁的主使人是应桂馨自己,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宋教仁死后,人们情愿花大量的时间在“谁是主谋……”上,但大家都忘却了宋教仁的最后嘱托:“请诸位同志继续奋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勿以我为念放弃责任。务必继续走议会选举、阳光参政、公平竞争的宪政民主之路。”

    或许,做为一个敏锐的政治家,他应该预感到自己的死会干扰共和的大计。事实上宋教仁的担心恰恰成为了现实。

    宋教仁的死,不但影响了他死后的政局走向,也宣告了袁世凯和革命党人蜜月期的结束。

    孙中山回国后,与陈其美、居正等在黄兴寓所讨论对策时,黄兴主张以国事为重,以法律为正当解决办法,但遭到激烈派戴季陶等人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站在了后者的一边,并极力主张起兵反袁。他的理由是:袁世凯是总统,而总统指使暗杀,这决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能解决的只有武力。

    黄兴继而提出,南方革命党人武力不足,如贸然发难,恐怕大局糜烂,最终不可收拾。对此,孙中山不以为然,他极力表示宋教仁被杀并非一人之事,除从速起兵、武力解决外,决无其他办法。

    但是,会上多数人认同黄兴的看法,起兵反袁的提议最终不了了之。

    国民党人放弃武力反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国会即将召开。由于在议员人数上占尽优势,一些国民党人认为可以通过国会来制约袁世凯,“宋案”同样会得到公正的法律解决。

    一九一三年四月八日,民国首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国民党议员一上来就给了袁世凯一个下马威,总统府派去致贺的代表梁士诒被认为是藐视国会而被斥回。

    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程德全公布“宋案”证据文件的前一天,国民党人张继(也就是前边提到的张溥泉)、王正廷被选为参议院正副议长,林森为全院委员长。

    正当国民党为取得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却遭遇了迎头一棒。因为,不久后进行的参众两院议长选举,已经赢得国会多数席位的国民党却没能继续保持优势,众议院议长却落到了共和党的汤化龙头上。国民党在议会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