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民心所向-《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第(3/3)页
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如中华民国实业协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等,数量达七十余个,几乎遍及各省区。
新的民办厂矿企业猛增。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间全国共设三千九百三十七家,平均每年设厂一三一二家,将近达到一九零四—至一九一一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气氛的浓厚,文化教育事业也勃兴起来。大中小学数量明显增长,民国元年的学生总数超过宣统元年(1909年)的一倍,其中女学生的增加尤快。
政治上的民主气氛,经济上的发展势头,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这些当然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同时民主潮流的发展又似乎为人们提供了一幅革命后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在这样的情势下发动“二次革命”,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很难不违民意。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辛亥革命后,真正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治下的那两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中央集权的确能给国家带来高效率的行政,这个要求也似乎适应了实际需要。
由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他获得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地位非但不是偶然,反而是众望所归。
镇压了二革命后,袁世凯看到内阁饱受各方面指责。为了缓和矛盾,平衡各方面关系,决定重组内阁。
开始,他是想让自己最信任的徐世昌出面组阁,老谋深算的徐世昌看到面临的乱局,没有接受。
袁世凯有分别找了张謇,张謇也没有接受,他一再坚持,张謇推荐了熊希龄,这倒很对袁世凯的心思。
当时在唐内阁内任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其能力卓越被袁世凯发现。对袁来说,由专制而共和,再由共和而恢复专制,不能变得太快。而熊希龄属于温和派,且好控制,邀他组内阁比较合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