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四块瓷板画都装有一个暗黑色的木质雕花边框,整体高度在一米二左右,宽度也有三十多四十厘米,看起来有些年份。 上面所绘画的图案分别是渔樵耕读四业,即捕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耕田的农夫和读书的书生,这四业中以渔为首。 “渔夫”是东汉严子陵,才高八斗,但一生不愿为官,多次拒绝曾经是同学的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的邀请,隐居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樵夫”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班固《汉书》记载朱买臣原出身贫寒,以上山砍柴为生,热爱读书。妻子不堪贫穷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后由严助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相传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 “读”所描述的是苏秦刺股埋头苦读的故事。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在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 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民俗画中常以渔樵耕读为题材,而很多古典家具也常常以渔樵耕读为雕刻图案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 而这四条屏瓷板画烧制平整,胎釉精良雅洁,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配色典雅,极富神韵。 虽画工精细,设色绚丽,但陈松始终感觉有点不对劲。 这四条屏上绘画所用的既不是粉彩,也不是五彩,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彩绘方式,另外绘画的线条总感觉缺乏力度。 他蹲下身子,贴近瓷板画面,一点点细细打量起来,不时用手上上面抚摸着,发现图案上有些呈现网格状,非常细小色条,不注意的话完全就看不出,心中不由暗暗奇怪。 正常在瓷器上绘画都是用矿物颜料,按理来说颜色都是统一并且一体的,不可能会出现这种均匀的网格细线才对。 中年妇女也不催促,似乎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 “戊辰年王大凡作于珠山……” 陈松看到每一块瓷板画上面都有一样的落款,印象中从未听过王大凡此人,按理来说此等画工不应该默默无闻才对啊。 王泽奇怪陈松为何突然对这瓷板画感兴趣,看到他一脸茫然地看着瓷板画,不由问道:“怎么啦?” “王大凡是谁?” 陈松下意识地问道。 王泽不假思索地回道:“民国珠山八友之一啊。” “难怪了!” 陈松恍然大悟。 老头子搬到魔域的时候是晚清,对于晚清之后外界发生的事自然也就一片空白,自己没听老头子提及过也正常。 他又审视了一遍这四条屏,从瓷片的胎体和木制边框的氧化痕迹来看还真有几十年的历史,他抬头对中年妇女问道:“这画怎么卖?” 中年妇女看陈松有兴趣,顿时来了精神,乐呵呵地道:“我也不懂,你要喜欢两百一块,四块八百块钱。” “你不是准备想买吧?” 王泽一脸无语地看着陈松。 “我哪有钱买啊,就问问价。” 陈松苦笑一声,摇了摇头。 现在吃饭都成问题,就算想买也没那钱啊。 中年妇女听到陈松的话,顿时拉起脸,整了半天,又是一个只看不买的,她一脸不悦地将瓷板画挂上扁担,挑起就往前走。 “就算有钱也不建议买。” 王泽看了眼离去的中年妇女,道:“现在很多这种走街串巷,在街头卖假古玩的人。” “你是说那瓷板画是赝品?” 陈松有些诧异,猛然想起老头子的话,古玩水深,但只要遵循只要能找出一处不对的地方,选择放弃,就不会吃亏上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