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磨镜者-《剑断化蝶》
第(2/3)页
陈松指着灰白色的镜面,道“这面镜子可不是纯铜,而是在铜的合金中加大了锡、铅等金属,刚做好的时候,镜面是银光闪闪,非常亮眼的。”
铜镜作为非常实用的日用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出现,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利用水中的倒影来照清自己,在青铜器发明之后,古人第一时间就制作出青铜镜。
不过青铜浇铸难以解决的大平面变形问题、热胀冷缩引起细如发丝的纹饰模糊问题、浇铸造成器物的气泡砂眼问题、高浮雕厚薄悬殊的撕裂问题、以及分铸再合铸的问题和铜镜的映像等问题,那时候的古铜镜的正面大都不够平整光滑,反射率也很差,很难清晰映照出影像。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人们慢慢开始使用铜、锡等来制作铜镜,直到盛唐时期工艺才成熟。
王泽看着暗淡无光的镜面,道“那它磨镜后就能恢复?”
“可以的。”
王会长笑道“这面铜镜的镜面保存得非常好,没有被腐蚀得锈迹斑斑,只要磨镜后就能用来照人。”
王泽好奇地问道“那要怎么磨?”
陈松思索了下,道“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什么意思?”
王泽听得一脸懵。
“意思是用毛毡蘸取玄锡粉末,然后在镜面上面反复摩擦,铜镜就可以光洁得照清人的面貌。”
王会长解释道“铜镜想要照清楚人影,那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要把一面磨得非常光滑才可以,这种工作,只有磨镜工才能做到,并且要每周护理。”
铜镜中铜的比例一般占70左右,与空气接触后极易发生反应,所以古人每周都会给它们做一次“护理”,于是就诞生了磨镜工,其实就和磨刀、磨剪子、戗菜刀一样的工种。
因为锡有一种特性叫做‘锡疫’,就是锡在低于132c的温度时,会慢慢的由白色的金属状转变成灰色的粉末状,温度越低转换越快,于是,古人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将锡生成粉末作为磨料,再通过不断的研磨,使得铜镜表面平整光滑。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曾提及此物“制作古铜器之法以水银杂锡末,即今之磨镜药也。”
水银很容易,但想将锡研成粉末,这在现代来说也是需要大型设备来完成,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难怪古代镜子是有钱人才能用,这保养的程度比现在汽车还费劲啊。”
王泽听完后,是暗暗咋舌,他皱着眉道“现在都用玻璃镜,去哪里找磨镜者?”
现在镜子都是玻璃镜,坏了或者不清晰都是直接换过一面,哪里需要人磨,这磨镜者估计早就没了,自己反正是第一次听,更不要说见了。
“磨它干嘛?”
陈松没好气地白了王泽一眼,道“这是古物,要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磨了之后上面的氧化痕迹、皮壳都没了,价值会大打折扣的。”
“没错,我之前遇到很多铲地皮的人,他们拿过来的货就是洗刷过的,有些还用钢丝球刷得干干净净,还有人拿去抛了光,看起来像新的一样,整得我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王会长想起那些被清洗得如同新作之物的古玩,心痛不已。
这古玩外面包裹的那层包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买家最看重的,那些人倒好,明明一件品相很好的古玩,就因为脏,以为清洗抛光后能卖更多钱,没想到却是弄巧反拙,变得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
铲地皮是指那些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他们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开店的古玩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陈松道“要是个个懂行,每一件都保存完好,不去损坏,那现在古玩就不会那么昂贵了。”
“那也是。”
王会长点点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