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没有名次,只要是前两百名的都在榜上。” 有人解释着。 “可这次只招一百五十余人,怎地录取了两百?” 有人不解。 “你个缺货,榜上没你吧。” 有人打趣。 “咋地,你倒是说呀。” “这不还有笔试呢么,自然要再淘汰四分之一啊。” 刚到目的地的赵欢听到这句时,脑中就是一突,四去其一啊,心里开始没底了。 “乖乖,这次吉祥城上榜的不少啊,河东建业的也还行。” “恩,就属来福的差。” “谁叫来福是新镇,商人农民居多,读书人还是少数。” 众人都是闲不住的主,看榜的约有六成是考生,其余则是其亲属,还有极少数纯属看热闹的夹杂其中。 中者,自然一声欢呼,随后‘坦然起来’,与大家相谈甚欢,最后瞅准机会溜回去报喜了。 落榜的,有的愁眉不展,有的大方自嘲一句,还有的二话不说,摇摇头转身就走。 赵欢费力挤了进去,按照姓氏笔画的先后顺序,终于在倒数第三行看到了‘建业七村四组赵欢’的字样。 没错了,四组就只有他一个人姓赵,从大夏而来。 耐住心中激动,深呼吸了五次,才转身打算买些吃食回去匀一下,却被两名相熟之人的言语打断了去路。 “赵兄?” “呃,李兄。” 那人是同考场的考生,年纪要大上赵欢一些。 “哎,赵兄陪我俩喝几口解解愁?” 姓李的考生出口建议,旁边之人倒是一脸平淡,可有可无的表情很明显。 “不了,家中那口子还等着我给她带饭呢,改日,改日哈。” 赵欢一脸为难,手脚并用推脱着,媳妇的叮嘱他是要听的。 再者,大清早的喝酒,不合时宜。 若是不小心醉酒,那乐子就大了,指不定会传出什么风言风语来。 “莫不是赵兄也看不起我,只不过是未中而已,来年再考便是。况且,年中还有一场真正的‘科举’,我李某人未必就不能中。” 李姓人显然被落榜之事打击的不轻,还处在牢骚阶段。 “那倒是,李兄才华在赵某之上,此次马失前蹄乃是意外,若是年中的科举能中,李兄可能就是我等以后的上司了,可得多照拂下兄弟才是。” 赵欢捧着话说。 李姓人深以为然。 “哎,看来赵兄是过了笔试了,以赵兄才貌,面试当不在话下。拖赵兄吉言,若是半年后侥幸中了科举,定守今日之约。既然赵兄有事在身,某便不叨扰,咱后会有期。” 又见礼后,双方分道扬镳。 科举,呵呵! 科举取材取的是官,不是吏。 虽然吏熬出了资历和成绩后,经过考核可以为官,但天生出身就低了一截。 这么说吧,科举出身就好比高三考中了名牌大学,而公务员招考出身就如同往届生考了个大专。 吉祥王室不看重出身不假,但不意味着吉祥的官场不看重。 随着吉祥的不断开发、不断吸引外来移民,官场中的‘外来人’将会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会与原有的行事作风相左,这需要时间磨合和同化。 内阁为了维稳、和谐,必会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大夏官场的陋习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吉祥的官场。 论资排辈的现场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事已在吉祥出现过,甚至有吉祥出身的官员也认同此事,更惶说其他人了。 考中公务员,只是踏进了官场。 能不能在众多的同僚中脱颖而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大部分时候还需要那么点运气。 而考科举,那就难了。 据说,只考卷就有三份,考试周期则长达三日。 每年录取的人数只有十数个,只要考中,最低也能任个镇区级实权部门副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