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169 坚壁清野-《一代权臣》


    第(2/3)页

    这些山阴县的乡勇,本就是精挑细选的精兵,经过之前的训练之后已是练得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体格强健;又经林叔寒传授文字,多多少少有些开蒙,学习兵器运用十分迅速。几天之前,他们经历金陵城下同倭寇的一场生死血战,更是打消了全部畏敌之心。

    因此不过四五天的时间,山阴乡勇已将老幽燕道军队的阵法操演得八九不离十,已然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强军。

    江南道节度使刘庆,忙着办理钦差大臣被劫一案,本来已是焦头烂额,因此根本无暇顾及肆虐江南的倭寇问题——好不容易在金陵城下被打散了的倭寇,竟又重新集结起来,在苏州、杭州、湖州等地四处骚扰劫掠,闹得各处地方不胜其扰。

    秋仪之想着正好可以用倭寇试一下手上新练兵士的能力,便向刘庆主动请缨,要去剿灭倭寇。

    刘庆本想留秋仪之在金陵城中替自己办理石伟的案件,然而秋仪之心意坚定,刘庆不敢过于违拗这位“义殿下”的心意,只好点头同意了。

    于是秋仪之除了留下四个精明的亲兵,以保护为名继续监视温灵娇的行动之外,便点齐了两百乡勇及其他十四命亲兵,又在尉迟霁明的护卫和林叔寒的参赞之下,浩浩荡荡出城寻找倭寇主力去了。

    得了胜的山阴县乡勇既然已经出城杀敌,那失败之后在金陵城中养伤的其他人马,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在这温柔乡里休养的道理,便也由各自军官统领着出城回乡戍卫去了。

    倭寇在金陵城下吃了一场败仗之后,变得更加恼羞成怒,虽然各处都有所防备,然而依旧将苏州、杭州、湖州等几个天下最为富庶的鱼米之乡闹了个天翻地覆。乡间农夫为避倭寇之乱,全都跑到城内保全性命,原本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田野之中,已变得杳无人烟。

    大汉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眼看秋收时节将近,饱熟的稻穗空长在田中而无人收割,秋仪之心焦不已,就怕误了农时,连京城洛阳的粮食都难以供应得上。

    因此秋仪之十分迫切地到处寻找倭寇主力,乃至以刘庆的名义发文各处守备将领,一旦发现大股倭寇,便要想尽办法将其拖住,待秋仪之军队到达之后,再另行歼灭。

    然而秋仪之遇到的,却始终都是十几个人一伙的小股倭寇,虽然也前前后后也消灭了不少,然而战果却始终不能扩大。

    秋仪之焦急之下,同林叔寒商量,这才知道原来是江南物华天宝、物产丰富,倭寇即便在野外偷割熟稻、捕食鸡鸭也足以生存,因此并不急于集中兵力攻击坚城,故而难以寻找到其主力人马。

    又询问擒获的假倭,从他们口中也证实了林叔寒的这一推断——原来倭国素来贫苦,一般平民终年以小米野菜果腹,往往过年时候也吃不到一碗白米饭;现在他们来到这遍地稻米的江南,就仿佛老鼠跌进米缸已是十分知足,并不会轻易寻官军的麻烦。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既然知道了倭寇化整为零的原因,秋仪之和林叔寒自然也有了应对的方法。

    他随即又以江南道刺史和节度使衙门的名义通令全道,责令各地农民立即出城收割稻谷。收割过程当中,不能由农民自行收割自家田中稻谷,而要将人手集中一处,统一指定熟透了的稻田集中收割,采用“以人力换时间”的方式,尽量缩短收割所用的时间,同时由各地官军乡勇官军保护。收割完成之后,要即刻将粮食全部运回附近城池当中,不能给倭寇留下一颗大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