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郑谕听了这话当然高兴,可他却不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是孙浩这个年过五旬的武夫动用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阅历,才想出了这条既不得罪郑谕、又能保住大军安全这样两全其美的办法。 郑谕显然是对秋仪之痛恨已极,同孙浩商议笃定的第二天,他便点起两千精兵,直接杀奔上回运输队遭劫的那段小路。当然,时间已过了两天,秋仪之哪怕就算是一只蜗牛,这点时间他也爬了老远了,郑谕毫无悬念地扑了一个空。 可他还来不及惋惜,便从营中传来消息,说是从越州府出发的一支运量队,又被劫了。 郑谕闻讯又怒又急,赶紧催动大军,往事发地急进,紧赶慢赶走了半天时间才到达事发地,见到的却只是地上一片还在“滋滋”燃烧着的粮草——至于敌军的身影却是半个也找不着。 这样忙活了整整一天,郑谕拖着手下人马走了上百里山路,活生生将一支生力军几乎拉垮,却依旧只是被秋仪之牵着鼻子走,别说是将秋仪之生擒了,就连他的头发丝都没碰到半根。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岭南军的粮车仍旧日日被劫,郑谕的行动仿佛成了无用功,除了虚耗钱粮之外,没起到半点作用。 到了这样地步,郑谕仿佛被自己逼到了两难的境地,若是继续出击,难免劳而无功;若是不再出动,等于承认自己之前犯了大错,面子上就更加过不去了。 人被逼急了,是能想出办法来的。 郑谕带着满腹的心事,睡到半夜,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也不顾夜间寒冷,披着衣服点起油灯便写好了一封书信,送往金陵大营。 郑谕想出的办法倒也巧妙——是叫金陵大营派出一支运量队,队伍人数、运送物资、行进路线、行动时间都写得极为细致,就连哪一天走几里路、要走到什么地方都写了个清清楚楚——要的就是引诱秋仪之过来劫粮,自己则领军按照既定的路线方位,远远跟在左右,将秋仪之诱而歼之。 郑谕这办法虽然聪明,可他的对手秋仪之却比他精明好几倍,身边又有林叔寒这个贯通计谋之士。 这两人一看这支运粮队伍,在之前的粮队屡屡受到劫掠的情况下,依旧运送大量钱粮兵器,却没有增加多少护送兵力,且行动时候走走停停不紧不慢,诱敌之态实在太过明显。他们又接到几个哨所传来的探报,说是正有一支军队,人数总在两千人上下,正随同这支粮队一道行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秋仪之得意地说出这句话时候,他心里已有了主意。 却说岭南军金陵大营收到郑谕手令时候,马上就猜出了自己的使命,并非是将粮草军需送到山阴县下,而是要充当诱饵吸引敌军来攻。这样危险又辛苦的差事,当然没人肯去做。然而岭南王爷驾前二王子郑谕的手令,却不是能够无视的,总要派一员将领担任押粮官,去完成这桩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