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东征日本(1)-《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第(2/3)页
“林大人稍安勿躁。”从赣州等处都督任上调任礼部尚书、内阁大臣的黄良弼以前也是见惯尸山血海的武人,不过他历任中枢和地方的民政,对战事有了新的观点。“本官以为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的为好,且不说日本本是前明不征之国,就算本朝以水师定疆,这海路遥遥,异域万里,可不比朝鲜那边有支应的,还请先让总督衙门却谈一谈,先礼后兵嘛。”
所谓总督衙门的全称是总督蕃洋列国及通商事务衙门,对日通商出现问题,正合着这个单位主管,因此黄良弼这话是符合程序的,然而他好心没好报,总督衙门的会办大臣柯鼎开却持着跟林贤一样的强硬*立场。
“黄大人所言虽然合乎惯例,但就与德川幕府谈判一事还是有所不知。”
柯鼎开是郑成功的驸马仪宾,也算是郑克臧的叔父一辈,再加上本身又是前内阁参赞、如今弼德院大臣柯平的子侄,地位应该是超然的,但是谁让他之前跟黄良弼曾竞争过内阁大臣的位子,所以即便双方都前进一步了,但彼此之间还隐约有些敌意。
“幕府并非一时兴起才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的,早在几年前就对我朝多番威逼,只是我朝坚决不同意日方的勒索,才勉强维持了对日贸易,如今见到从我朝手中得不到利益,日人狗急跳墙了,才会颁布如此暴杰之法度。”柯鼎开顿了顿,接着言道:“所以本官同意林大人的意见,必须给日方一个教训,或许才能打开日本的国门,方便我朝商贾经营。”
内阁参赞大臣兼掌盐铁衙门会办大臣张日曜摇了摇头:“出兵日本用度浩大,朝廷财力这些年一直是紧巴巴的,根本没有余钱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作战呢。”
武成三年年头上,华夏朝对中枢体制做了一次调整。
其中人事方面,老一辈的总理大臣郑英平、参赞大臣柯平等转为弼德院大臣,原大审院正卿林良瑞、度支部尚书张日曜、兵部尚书林珩等接任总理大臣、参赞内阁大臣的职务;
而在组织架构方面,原来盐铁部、度支部、水部分别降为盐铁衙门、度支衙门和水利衙门,另外马政、泉货、国库三个衙门分别并入上述三个衙门,从而在外朝――华夏朝的政治分内、中、外三朝――形成了六部六衙门和大审院、监察院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在华夏朝的中朝,最重要的是两院,其一是枢密院,这个自然不用累言;
另一个则是通政院,通政院又叫银台,主内外文书的传递,别看只是一个中间机构,但地位非常紧要,其主官正卿虽然不能直接升任内阁大臣及地位更高的内阁参赞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却可以与监察院正卿一样参加所有的内阁会议,并在会议中监督内阁中书记录,会后还要审核抄件副本,并将其中一份呈递内朝;
同在中朝的格致院、太医院、秘书监的地位就相对较低,不过由于郑克臧的重视,因此相较之前的历朝历代而言却地位提高了训多,而且郑克臧有心将太医院升格为外朝的厚生衙门,只是朝臣们并不理解且华夏朝财力有限,因此才暂时搁置了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