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战邙山之攻洛阳-《南朝不殆录》


    第(2/3)页

    那罗延看四下无人,小声道:“这次我军的部署有点问题。”

    “哦?”

    “此战我强敌弱,趁着北齐援兵未到,本该以泰山压顶之势,行雷霆一击破城。大冢宰若是亲自坐镇城下督促,必然士气大振,诸军谁敢不拼死作战?”

    他无奈地摊开手:“实际呢,大冢宰却在四百里外的弘农遥控指挥。军中都在流传说,大冢宰得了北齐送还母亲,无心作战呢。”

    侯胜北摸了摸鼻子,这却是又是他的杰作了。

    为了让两国斗得迁延日久,他令卧虎台散布了这条消息。

    谣言流传的效果居然意外的好,连那罗延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信了。

    因为这条消息其实并无虚假,就是事实吧。

    ……

    “而且以前的旧将们都老啦,多是抱病出征。“

    那罗延掰着手指列举道:“八柱国之一的燕国公于谨七十二岁,待在弘农,陪同大冢宰咨询方略。柱国大将军、楚国公豆卢宁六十五岁,抱病乘车随军。另一位柱国大将军、庸国公王雄五十九岁,半路得病,正硬挺着呢。”

    联想到自家老爷子也年近花甲,还要奔赴北方草原和突厥人打交道,那罗延的情绪不禁有些低落。

    侯胜北也想着心事,今年是自己从军的第十个年头了呢,没想到居然在北周作为客将参战。

    不过能够参加这场数十万人的大战,作为武人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吧。

    只是我军人数虽然远胜对方,也未必能轻松碾压。

    哈,北周何时成了我军。

    想起自己到了北朝,才能体验压倒敌军的兵力优势,侯胜北有些啼笑皆非。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天色渐黑,那罗延叹道:“古墓蓬蒿遍,悲风入夜愁。这邙山埋葬了多少一代帝王,即便此战再多添几万条新魂,也不过如此,很快会被遗忘吧。”

    “那罗延,即便真要注定埋骨在此,也当效仿光武奋起,不做那苟且蜀吴后主。”(注1)

    “好。”

    那罗延打起了精神:“且看尉迟迥攻城手段!”

    -----------------

    洛阳城周三十里,城墙高三丈,厚丈许,城垣坚固。(注2)

    外围城郭的短垣不易防守,段思文和独孤永业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洛河、东城、宫城、以及西北角的金墉城等地。

    洛水河道北距南垣仅有四里,通过人工引渠,引洛水流经城南。

    河道在城南延伸一段之后,北迴通过城东,一路流至东北的上东门,再继续向东至偃师,注回洛水,形成了一条环护城墙东南的护城河。

    东城是外城堡垒,周八里的一座小城,内通上东门,外侧只有宣仁门一道城门。

    城门底部铺有地袱石,石上凿出数十个长方形的排叉柱榫窝,城门关闭时用排叉柱加固。门砧上凿刻长方形石槽和方窝数个,深有半尺,用于安嵌曲颊和门枢,又覆扣以鹅台加固。

    城墙既高,城门也是坚固无比。

    ……

    遮护宫城北面的,则是有名的金墉城。

    金墉城为三座小城构成,连成目字形,南北长二里,东西宽半里。(注3)

    洛阳城地势北高南低,三城依山势而建,城墙的高度虽不到三丈,实际的高度差距远超于此。

    城壁外每隔五十步设一马面,共约三十座,长十步,宽五步,突出城外。攻城者在接近攀登城墙时,将会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交叉攻击。

    城中东北地势高处建有百尺楼,作为瞭望指挥之所。

    三城彼此的南北门相通,将之连为一体,城墙上也有道路相连。

    内侧城门狭窄,宽仅三步,为外城门的十分之一,大军难以一拥而入。

    即便一处陷落,拒守城门仍是一夫当关之势。

    三城之外也均有护城河流过,河水通过北墙入城,流至中央储成大池,无用水之忧。

    且不论周围的地势,单以都城的防御能力而言,洛阳不愧是雄踞天下中央的坚城。

    -----------------

    次日黎明,北周军对洛阳城的攻击开始了。(注4)

    以精锐在后督战,厢散附庸和民夫杂役在前,投土袋填埋护城河,铺出道路,这是常规的攻城做法。

    尉迟迥分出万人精锐,以千人为一路,上百人推着建造的攻城车在前,五十人举盾遮护,又各百人护住两翼,其余数百人跟随其后。

    三台攻城车分别向着金墉三城,两台攻城车向东城缓缓行去。

    第二批的五台攻城车作为后续梯队,准备交替攻击。

    再分万人精锐,以五百人一辆云梯车,二十辆云梯车与攻城车同时向各处城墙进攻。

    城内以火箭逆射,云梯车虽敷以湿泥防火,久而久之湿泥烤干脱落,整座云梯熊熊燃烧起来,梯上军士皆烧死。

    攻城车所及,莫不摧毁。

    沿途虽有排楯栅栏阻挡,莫能与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