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殊曼并没有什么恶意,她只是想知道,究竟是怎么样的家庭和父母—— 竟然能教育出江海这种孩子? 江海的家庭条件,算不上差,但肯定也没多好。 他父母都是厂里的双职工,父亲是生产车间的管理层,母亲是车间里的工人。 你要说家庭给江海的成才提供了什么助力? 这,还真没有。 “我父母都厂里的普通职工.” 当得到这个回答的杨殊曼只觉得不可思议,江海身上,还真是完美诠释了作家张爱玲曾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 “出名要趁早。” 年纪轻轻,不仅在网文领域,做出了不菲的成绩。 甚至在实体书出版领域,他竟然也能如此之优秀? 犹记得当初,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 她还在干什么? 她还在图书馆看书,还在寝室聊同学八卦,还在为升学毕业考证发愁。 可反观这江海,十八九岁的年纪 竟然直接就扬名海内外? 纵然,江海年纪的确是比她小,但杨殊曼却丝毫没有因此轻视于他,甚至于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江海这么一号人 她是很佩服的? 有时候,用【佩服】这两个字可能都不足以形容,可能更多的还是敬佩? 不依靠任何外力,单依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的人—— 这难道还不值得令人敬佩吗? “下午晚些的时候,我会联系印刷厂那边.”杨殊曼一脸郑重地看向江海,“印刷厂给到我们的报价不变,印刷一册书的成本是在18元,算上各大书店报社的上架,宣传推广这些费用,一册书的总成本是22元.” “现在我们书的定价是32元,如果考虑到更多盈利,我们书的销售定价其实可以适当往上涨一涨.” 根据杨殊曼的测算,按照现在图书市场对于《许三观卖血记》供不应求的情况。 把一册书的售价从32元提升到38元,可以实现最大盈利。 可有关于杨殊曼的这一提议,立马被江海否决: “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对钱没有兴趣。” “我之所以出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 赚钱,那是江海的目的吗? 是,但也不全是。 相较于赚钱,实际江海出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读到这本书—— 然后狠狠刀他们! 提高书的单价,固然能让自己赚的更多,但势必会影响书的销量,书卖的越贵买的人自然也就越少,有关于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怎么能为了钱做这种本末倒置的事? 相较于赚钱,那肯定是刀读者们更能让自己开心啊! “赚钱的事,你不必多虑。”只见江海目光炯炯地盯着杨殊曼,“你只管看住印刷厂,让他们抓紧时间印书。” “剩下的事情,交给我就好” 按照印刷厂的效率估算,五百万的二期投入,可以印刷出28万册《许三观卖血记》投入市场。 首期,印刷15万册。 二期,印刷28万册。 这两期加起来,投入到图书市场的《许三观卖血记》,一共有43万册之多。 尽管对于【畅销书作家】这个名号的标准没有细致划分,但业内普遍认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一年内累积卖出5万册左右的可算畅销书,超过50万册以上的,属于超级畅销书。 请注意一个前提,这是以【一年】的时间限度来划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