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果说,霍学海教授是实名举报。” “如果说,江海也能自证冤屈,证明自己没有抄袭。” “那霍学海教授是不是要兑现当初的赌约,和江海互换寿命” 互联网上的吃瓜群众,对于江海最近这一系列的行为举措,讨论得沸沸扬扬。 但江海本人,却是完全就没有在意这些讨论。 只见他不断在网络上搜寻着适合《熔炉》投稿的杂志期刊: “如果要论文学期刊的话,《收获》不错,《十月》和《当代》貌似也还可以.”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以巴金、卢新华、冯骥才等一系列知名作家为首,在大陆区域—— 掀起了一股名为【伤感文学】的文学思潮。 所谓伤感文学,就是指在特殊时期,以现实事件为内容所诞生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以为主,也包括诗歌、话剧和电影剧本。 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伤感文学便逐渐没落,尤其是05年文坛巨匠巴金的逝世,令得【伤感文学】学派饱受打击,在一系列伟人的陨落后,伤感文学声势便逐渐衰微,逐渐没落 原以为,伤感文学会就此沉寂下去,可谁料江海的出现—— 竟然又让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和伤感文学有所不同的是,在江海笔下的作品里,它不仅刻画悲剧,更注重描写苦难? 尤其是江海所写的《许三观卖血记》和主笔的《三毛流浪记》,这两部作品,真的是能让人看到伤感文学再次复兴的影子? 正当众人一度以为伤感文学卷土重来。 有相当之一部分学者认为,江海即将接过【伤感文学】大任,成为新时代伤感文学的领军人之时. 江海本人,第一次就这种评论做出回应: “我,不属于伤感文学。” “我,也不属于任何文学流派。” “我只属于我,我只是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在回复完众位评论家的评论之后。 倒也不管合适不合适,江海直接将本土化的《熔炉》,向《收获》杂志投稿。 “有枣没枣打两杆,管他过不过得了稿,反正先投了再说。” “过得了,最好。” “过不了,我也不吃亏,接着下一家投稿便是.” 正当江海一如往常,等待着杂志期刊编辑回复之时。 周三,工作日下午。 校长方振国手里领着一盒精品水果,还有一条软中华,代表澄戏校团委,向江海送来亲切慰问: “江海同学,你辛苦了啊.” 照道理说,类似于澄戏校长这样的大人物,也就是所谓的厅级干部。 他是没有必要向江海这样的普通同学,表示慰问 甚至于还有点卑躬屈膝? 见到这一幕场景,江海还有点儿疑惑,他正琢磨着这校长方振国到底是闹的哪一出之时. 方振国为江海抵上一根香烟,一脸和蔼地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江海同学,得益于你,我们澄戏这次的招生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高考结束,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所有的高校都面临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争抢生源! 经由上一次【亚洲高校文学联赛】,以及这一次【曹禺戏剧文学奖】的评比,【澄海戏剧学院】在填报志愿的考生之中—— 呼声非常之高! 什么样的学校竟然能教育出江海这样的学生? 他不仅以一己之力,干碎日本一系列顶级名校。 拳打东京,脚踢清北! 甚至于他还在【曹禺戏剧文学奖】这种国内极其重要文学奖项之上,在面对一众文学戏剧领域的权威之时,第一次送审就拿下了【最佳新人编辑】奖项? 一共送审两部作品,一部作品拿奖,一部作品获得提名. 在这之中,固然是有着江海本人的天赋存在,这固然不假。 但你要说,江海拿奖,就一点儿没有澄海戏剧学院的功劳? 对外说出去,这谁能信? 校长方振国乐在看向江海时开了花,脸上的褶皱愈发明显: “这一次考生志愿填报,相较于去年,我们澄戏各专业录取分数线涨幅在30分左右。” “这一届戏剧文学专业,在国内戏剧三大校里,我们澄海戏剧学院招收的优质生源率——” “排名第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