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对于传统流派的作家来说,能把一本新人的新作,同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白鹿原》比肩,这个评价—— 可以说是相当之高了! 尽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可不管大家承不承认,要讨论起中国文学的成长,《白鹿原》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里程丰碑。 它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以及关于乡土文化的创作,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探索和反思,也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能在老一辈传统文人的嘴里,听到【比肩《白鹿原》】这五个大字,可想而知—— 铁宁,对于《太阳照常升起》的评价到底是有多高! 越是翻阅,铁宁就越是觉得触目惊心: “他竟然对西方社会的风土民情有这么深刻的研究?” 如果说在这之前,铁宁还把江海的地位,放在【后辈】这个位置上,认为他是文坛的后起之秀。 那么,在阅读过《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铁宁就是发自心底的认为—— 后生可畏! 真的就是后生可畏! 一个二十多岁出头的小伙子,竟然能对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有这么详细的了解? 从生活习俗,到社会变迁,再到历史进程 铁宁直接都不敢相信—— 这竟然是一个二十多岁年轻人所能写出来的书??? “我算是明白。”铁宁一边翻书,一边接着从嘴里吐出一席话,“为什么国外文坛,会把江海的排名,排在我们这一群老家伙之前。” “如果江海之前写的书,都是这个质量的话,那他——” “确实值得” 半晌后,铁宁放下了手里的《太阳照常升起》,只见她当着会议室内所有人的面,轻描淡写朝着身侧助理吩咐道: “我想同江海通个视频电话。” “现在。” “你去帮我联系一下,看有没有时间” 上一次在苏州开会,因为并没有太重视的缘故,导致她错失了同江海面对面的讲话。 当时的铁宁,只是简单的认为 江海只不过是个小辈,自己是前辈,要论起面对面的交谈,应该是他来找自己请教才对。 任何人的交流,应该都保持在同一梯队。 就好比于—— 博士生,就应该和博士生互相攀谈,交流学术上的问题。 高中生,也高中生自己的圈子。 你见过博士生在学术上遇到难题后,向高中生请教解法的吗? 这显然就不可能. 但很明显,在鉴赏过《太阳照常升起》之后,铁宁已经认可了江海的实力,不再是以江海的年龄为托辞,她已经是真真切发自心底的认为—— 江海,已经成长到了和她们同属于一个档次的梯队。 “明白主席。”助理应了一声,随后就赶忙走出会议室,开始打电话,“喂,是澄海戏剧学院校团委吗?请帮我转接一下江海.” 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 或许,是过了五分钟。 也或许,是过了半小时。 正当铁宁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太阳照常升起》,感觉时间过得是如此之漫长,等得有些不耐烦之时。 助理拿着手机,一脸无奈地走回到她身边: “主席,江海那边传来消息——” “说让您再等一等.” 课堂上,江海百无聊赖的欣赏着窗外的风景。 “知了~” “知了~” 窗外的蝉鸣声叫个不停。 忽然,像是反应过来什么似的,他赶忙收回视线,盯着手上的手表开始计时: “倒计时,三分钟!” “还有三分钟就可以去食堂干饭!” “2分58,2分57,2分56” 胖子有些担忧地看向江海: “海哥,刚主任那边不是说” “好像有个什么主席啥的想和你通电话?” “好像官儿还挺大的,你这样晾着别人,怕不是太好吧” 一听这话,江海先是用满不在意的目光扫了眼胖子。 随后,低下头来紧盯着自己的手表,边盯边讲: “它们想见我的时候,我就得舔着个脸,眼巴巴地凑过去。” “它们不想见我的时候,我就得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回来?”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凭什么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