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只要抓住福贵和牛之间【老】这个共同点,展开衍生,这6分就不算难拿。 让考生们崩溃的是这篇阅读理解的后续 【请考生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6分)】 【(1)我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3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3分)】 这第一道题,你要问【福贵】拉着【老牛】去河边吃草,作者这么写有何深意? 还有为什么要把【老牛】比作是【孩子】?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这样比拟,又究竟是想突出什么感情. 北师大,英东教学楼。 作为《活着》的原著作者,江海正在接受央视记者的高考特别专访。 在得知自己的文学著作《活着》被节选进了高考阅读理解,央视的记者想要采访一下作者自己对于《活着》原文的理解,江海当即自信的表示: “没问题,这不是手拿把掐?” 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还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意思? 一开始,江海还是处于一种异常自信状态。 可是,在阅读过题目之后,江海的的眉头顿时开始从舒展逐渐变得紧绷: “哎呦我擦.” 你要问为什么福贵会牵着老牛去河边吃草? 作者这样写,究竟有什么深意? 那江海只能这样回答: “我特么当时还真没想这么多.” “牛渴了,不就得喝水?” “牛饿了,不就得吃草?” “河边有水有草,就简单让福贵到水边喂老牛吃点儿东西,这能有什么深意.” 思虑再三,江海也没想明白自己当初这样写究竟是有个什么深意。 约莫五分钟后。 江海直接选择放弃: “下一题。” 江海低头,看着试卷上的内容: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福贵脚上的“泥”,泥土代表着什么?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看着题目,江海心头的疑惑更甚: “哎呦我擦.” “江海老师!”看着江海疑惑的模样,主持人小撒尝试着剖析出文章的痛点,“您在刻画【福贵】的人物形象之时,为什么要着重强调福贵腿上的【泥】?” “还有这个走路微微晃动着身体,为什么要着重强调‘晃动’.” 听闻小撒的这番叙述,再看着手里的这篇阅读理解题目。 江海沉思再三,直接发出了灵魂拷问: “你们平常走路.” “不晃的吗???” 你别说福贵,哪个正常人走路他不得晃动两下子? 下雨天在泥泞的乡土路上行走,裤腿沾染点儿泥土这不是正常的吗? 这还能蕴含什么思想感情??? “我不理解.” 纵然,心头有万般疑惑,可是江海还是按耐住性子,规规矩矩的把这篇有关于《活着》的阅读理解写完。 待到江海结束完答卷。 北师大的出题老师,亲自为江海按照标准答案,阅分评卷。 结果 江海竟然只得了六分? 作为原作者,江海竟然只得了六分??? “满分30分的阅读理解,我特么竟然只得了六分????” 你别说江海本人不敢相信,旁边的批改试题的北师大老师,也是试卷出题人的专家教授。 看着眼前的试卷,同样也觉得尴尬: “啊这.” 本来央视是想趁着高考的热度,特意给原作者江海做一次专访,以此给正常高考的考生加油打气。 谁料,这试卷不做还好,一做. 央视懵了。 江海懵了。 出题人也懵了。 江海:“我踏马竟然还有这意思???” 出题老师:“他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 当采访视频传播到网络之际,顿时就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尤其是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群体: “我就说,今天就算是江海本人来参加高考他也得复读!!!”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往年阅读理解都用已故作家的文章?因为死无对证啊!” “这特么就尴尬了作者本人来做自己的文章都闹了个不及格?” “江海只是个写书的,他懂个屁的《活着》?滑稽狗头.jpg”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