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其实你要问有什么文学著作可以刀一刀小学生,甚至于是那些压根就没开始上学的小孩? 这,还真是比较难! 不同于初高中生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对于那些正在上小学或者说即将准备上小学但还没上的熊孩子来说。 你想让他们看书,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至于原因,倒也简单—— 不识字啊! 文学赏析,是完全没有的。 阅读理解,是根本做不来的。 同样一篇阅读理解,你去问正在上初高中的学生: 【鲁迅先生在文章《秋夜》当中所写到:“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个也是枣树。”这句话展现了作者怎么样的人生态度,以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如果是正在上初高中的学生,应该会这样给你解答: 【从象征含义上来解析:枣树代表着抗争者!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这样写有助于营造氛围,充满艺术性。从情感上来表达:这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的迷茫与彷徨】 三点句式,分段作答,可谓是应试教育的满分回答! 可是,如果你要以同样的问题,去询问小学生甚至于那些没上过学的熊孩子: “这样写,表达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熊孩子应该就只能回你一个: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你别管是阅读理解,还是文学赏析,又或者是诗词鉴赏,但凡是牵扯到‘思想感情’这个关键词 那么,立刻就会触发熊孩子又或者是小学生们的肌肉记忆: “思乡之情!” 这就类比于,数学题不管你会不会做,伱都会在题目旁边写一个“解”。 英语题别人向你提问:“how are you?” 不管你好不好,你都会下意识从嘴里飙出一句: “I'm fine,thank you!” 但凡是听到【思想感情】这個关键词,你别管对不对,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思乡! 思乡就完事了! 你指望着这些连字都认不太清楚的熊孩子又或者是小学生,去赏析什么高大上的文学著作,戏曲戏剧? 这,根本就不现实! 《许三观卖血记》,太深沉。 《窦娥冤》,看不懂。 《梁山伯与祝英台》,你还指望小学生去理解这些大人之间的情情爱爱? 也正是基于对孩子们文化素质的考量,江海想着想着,脑子里突然就浮现出一个书名: 《三毛流浪记》 “书看不懂,漫画书你们总该是能看得懂的吧.” 《三毛流浪记》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漫画名作,讲述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初,上海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从漫画主人公来看,三毛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天生就具备一种代入感。 从作品题材来分析,漫画连载这种形式通俗易懂,不需要太过深奥文化素养它照样能看懂。 从悲剧的角度来看待—— 还有什么动画敢自称自己是比《三毛流浪记》更为悲惨的创作??? 下至三四岁小娃,上至三四十岁成年人。 有谁敢说自己在观看《三毛流浪记》之时可以彻彻底底的水泥封心? 时至今日,江海仍然记得,在自己童年之时电视上播放着过的那些有关于《三毛流浪记》动画剧情: 【时值动乱纷争的上海,失去双亲的三毛,孤身一人从苏北农村来到了上海,他无家可归,无依无靠。饿了,就吃贴广告用的浆糊,困了,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 【为了填饱肚子,在动荡时局里生存下去。三毛卖过报纸,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尽管总是受人欺侮,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但是他还是对世界充满善意,没有生出丝毫怨恨之心】 【在拾荒之时,三毛偶然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且善良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然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他一顿,在滂沱大雨的夜晚,失主当着一众路人的面,把三毛打的面目全非,鲜血淋漓】 时隔多年,饶是再一次回想起这些剧情,江海内心也不禁掀起阵阵涟漪。 完全可以说,三毛经历了这世间最为悲惨的苦痛! 不管是地痞流氓的欺压。 又或是被领养之时,遭受养父养母的虐待。 其中剧情—— 无一不展现出旧时代社会的吃人和黑暗! 江海还是个娃娃之时,就曾被这《三毛流浪记》刀的无比痛心,刀的寝食难安! 一回想起自己曾经遭受的苦痛。 这一刻,江海眼神里隐隐透露出些许的狰狞: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