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正事-《宋鼎》


    第(2/3)页

    人们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更合适的船型,而大多数人更常见、更易留存、也更多的见于史料的,是内河船只。内河由于河水相对较浅、河流两岸少有深水港,有抢滩靠港的需求,所以多为平头、平底船,而大宋的海船,比如此时主流的福船、广船,都是尖头V底的型制。

    唯一让造船师傅们无法理解的,是贾旭所画图纸中,船只两舷那一排排的舷窗,以及船舱内各层甲板那近乎变态的加固措施。在师傅们看来,福船本身就已经十分坚固了,尤其是此时独步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足以让福船承受住远洋上的大风大浪。

    而贾旭的图纸要求,在他们看来自相矛盾。两舷开这么一串窗口,本是对船只的整体坚固度起到破坏作用,可里面的船舱又极尽加固手段,好像生怕塌掉一样,这不是函矢相攻、自相矛盾?

    贾旭当然没有跟他们过多的解释。怎么解释,告诉他们我要在船里面装大炮?他们又哪里听得懂?他只是强制地要求必须照做而已。船工师傅们自然也不会过多的执拗,丞相的公子,就算要造几艘玩具,又哪混得到他们置喙,干好自己的活儿就是了。

    而贾旭忙的第二件事,则是招徕流民。

    早在贾旭自昌化军启程北上回京之际,三支由昌化军中书办组成的队伍就一同北上,分赴四川、荆湖、两淮等地,实地探访情况,准备招徕当地的失地流民南下昌化军。大概在贾旭到达临安的日子,他们也分别到达了各自的目的地。

    只是他们当然不可能直接开始就地招揽的,否则地方官怕不是要以为他们谋反,竟敢组织流民?贾旭到临安后,即通过贾似道给各地州县下令,打着移民实边、同时减轻地方安置流民负担的旗号,要求各级官员配合。其实地方上原本也没有什么负担,这些失地的流民,都是当地士绅招做佃户、尽情剥削的肥肉,之所以没有急着安置,不过是打着让他们再多吃些苦,最后迫不得已卖儿卖女、再贱卖自身、主动来投的念头罢了。这下被人口中夺食,各州县官员心里也是颇为不满,只是贾似道如今风头正盛,刚刚用“打算法”折腾了一圈,谁敢在这个时候去捋他的虎须?见了丞相的手令,也只能尽量配合罢了。

    而各地在战乱中家园被破、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一部分人故土难离,宁可为奴为佃、说什么也不愿远行。而更多的人听得昌化军的书办描述,远在天涯海角之处,还有那样一个地方,去了之后即分配房屋,可以做工,一日就可得百文工钱,子女还有免费学堂可以上,自是趋之若鹜、争先恐后。

    各地负责招徕流民的书办们,原本都是罪臣后代,在那瘴疠之地,也一样受苦受难。可是这几年在贾旭的一系列改革中得了实惠,过上了好日子,再到内陆来,见到流民的凄苦模样,一方面心里十分的自豪,对贾旭的恩德感怀在心,另一方面也对这些百姓产生了极大的共情,几次三番的传书临安,请求贾旭增加安置流民的名额。

    最终贾旭无奈之下,再次给两淮、荆湖加了五千、给四川加了一万的招徕名额。

    这已经是贾旭当下能承受的极限了。这几年来,昌化军查隐户、接收贬斥的宦官、外戚一党,再加上本次原本要招五万、如今已经涨到九万的流民,人口总数将要到达十四五万之巨,即使放在内陆,已相当于一些下州的人口,而昌化军还是一县的建制,又位于整体发展十分落后的琼州岛,虽然这几年昌化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着实让贾旭头疼不已。

    最终的办法,也只能是着落到贾似道的头上,这也是贾旭在临安做的第三件事——搞钱。
    第(2/3)页